月經每月都會來
來久了也就把它當成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但是其實月經背後
卻是一連串複雜但又神奇的激素
共同譜出這每月的交響曲
認識卵巢內的生殖細胞
PART I
一開始在胚胎裡的生殖細胞叫做卵母細胞
卵母細胞約於胎齡三個月時開始活化形成初級卵細胞
出生時
約100萬個初級卵細胞進行第一次減數分裂至前期而停滯
PART II
至生育年齡時
每個月一個初級卵細胞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
並進行第二次減數分裂至中期而排卵
故排出之卵為次級卵母細胞
因此育齡期婦女的卵母細胞就不斷重複此循環
PART III
受精時
次級卵細胞方完成第二次分裂形成卵子
並立即與精子結合成受精卵
認識卵巢內的濾泡、黃體和白體
原始濾泡(Primorial follicle)
內含卵母細胞
初級濾泡(Primary follicle)
內含初級卵細胞和顆粒層細胞
顆粒層細胞可將雄性素轉換為動情激素
次級濾泡(Secondary follicle)
內含次級卵細胞、顆粒層細胞、囊鞘細胞和濾泡腔
囊鞘細胞可產生雄性素
葛氏濾泡(Graaffian follicle)
葛氏濾泡就是成熟的濾泡
比次級濾泡之濾泡腔更大
具卵丘和放射冠承載生殖細胞
排卵時
放射冠、第一極體、次級卵細胞一起排出
黃體(Corpus luteun)
排卵後之濾泡會轉變為黃體
黃體80%由顆粒層細胞,20%由囊鞘細胞演變而來
白體(Corpus albican)
若排卵後無受精
則黃體約經10天開始退化成白體
認識激素
下視丘、腦下垂體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軸
本篇著重在討論生殖內分泌軸
下視丘
下視丘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GnRH(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腦下垂體
腦下垂體接受下視丘的訊號產生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
Gonadotropin包括了FSH和LH
卵巢
卵巢接受腦下垂體激素的訊號而產生動情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
月經的調節機制
子宮的循環週期相較卵巢來說較簡單
分成增殖期和分泌期
而激素和卵巢的調控在月經週期中顯得複雜但重要
濾泡早期(Early follicular phase)
一開始的周期FSH濃度會上升
造成granulosa cell數目上升,而其分泌的estrogen濃度也上升
estrogen和FSH共同造成濾泡表面的FSH受體數目變多
濾泡中期(Mid follicular phase)
當estrogen的濃度上升到一定量時
就會開始負回饋抑制FSH
因此具有越多FSH受體的濾泡就會被選出而成為dominant follicle
其他的濾泡則萎縮
另外
由granulosa cell分泌的inhibin B也會負回饋抑制FSH
幫助選出dominant follicle
濾泡晚期(Late follicular phase)
estrogen在排卵前24~36小時達到濃度高峰
正回饋促進LH上升
LH在排卵前34~36小時達到高峰稱為LH surge
LH surge會誘發排卵
排卵(Ovulation)
排卵後濾泡黃體化
黃體分泌progesterone
progesterone濃度的上升會造成LH surge的結束和FSH peak
黃體前期(Early luteal phase)
高濃度的progesterone負回饋抑制FSH和LH
而此時由granulosa cell分泌的inhibin A會負回饋抑制FSH
而幫助luteal-follicular transition
黃體晚期(Late luteal phase)
黃體萎縮
progesterone和estrogen分泌的量下降
負回饋抑制FSH和LH減少
FSH濃度重新上升開始下個循環
結語
生殖內分泌軸的調節非常複雜且精細
有許多調控或許是我們所未知的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月經的異常
了解正常月經生理的調控後
就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月經的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