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生殖內分泌軸和激素調控月經的機制
是近代才被研究出來的
延伸閱讀:【月經生理】激素的變化交織出每月的固定交響曲 ★ 子宮與卵巢週期
而中醫對於月經的理論則是發源於內經
歷史至少有2000年
仔細研究古代中醫的月經理論
會發現和近代的研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最早的中醫月經理論
我發現不論是哪門學科
最早的理論提出者總是最受大家關注!
而最早有系統性提出月經生理的中醫經典就是黃帝內經了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固有子
基本上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所觀察到的月經生理
和現代女性的生長發育是吻合的
臟腑、氣血與月經的關係
月經的產生,是臟腑、經絡、氣血作用於胞宮的正常生理現象
婦女以血為主
血是構成月經的一種物質基礎
而血的生成、統攝、運行,有賴於氣的生化與調節
所以古人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血來源於臟腑
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化血
月經在臟腑中和心、肝、脾、腎的關係最大
心
明朝大醫家薛己曾說:
<<心血旺,則心氣下通;心血虛,則心火上行,月事不來
胞脈屬心,絡胞中,心氣不得下通,則胞脈閉而經不來>>
完整的論述了心主血脈和心氣的作用
另外,<心藏神>代表了腦的某種功能
心血、心氣、心神失調可影響胞宮和胞脈的功能
肝
肝主藏血
全身各部化生的血,除營養全身以外皆藏於肝
其有餘部位下注衝脈而產生月經
另外,肝喜條達疏泄
肝氣暢達,血脈流通,則月經按期來潮
脾
脾的作用是生血、統血和攝血
脾主運化水穀,輸送精微,上注於心肺,乃化為血
故為血的生化泉源
腎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氣
精微腎陰,氣為腎陽
均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之根本
經絡與月經的關係
奇經八脈有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和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積滲灌的功用
其中的衝脈、任脈、督脈和帶脈和月經很有關係
衝任督帶脈同起於胞宮,又同連於帶脈
衝脈
衝為血海、十二經之海
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所,並調節十二經氣血
衝脈之血既能滋養周身,又可下行為月經
任脈
任脈主一身之陰
凡精、血、津、液等陰液都由任脈主司
為妊養胞胎的主要經脈
督脈
任脈主一身之陰,督脈主一身之陽
二者維持脈氣陰陽的平衡和氣血的調攝
從而保持了月經的正常來潮
以及促進受孕的作用
帶脈
約束衝、任、督三脈
加強經脈間的互相聯繫
月經中醫理論和西醫理論的連結
近代中醫婦科的學術發展蓬勃
羅元凱老中醫提出內經上古天真論女子月經生理:
中醫生殖內分泌軸:腎---天癸---衝任---子宮
西醫學生殖內分泌: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子宮
根據以上理論
我們再來看一次<<素問---上古天真論>>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女性生殖器官發育
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生殖內分泌軸啟動
三七腎氣平均--->天癸至不等於成熟,僅是生殖發育的開始,
要到21歲左右腎氣才發育旺盛而穩定
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腎氣衰---天癸竭---衝任虛衰---停經
註:天癸是促使生長發育的物質
傳統中醫看法是腎中精氣和脾胃水穀精氣的綜合體
我覺得可把它看成是腦下垂體激素,與生殖有關的賀爾蒙
功用為維持正常的月經週期和生殖功能
結語
中醫與現代醫學對於月經的看法各有其獨特之處
我建議大家可由西醫科學的觀點先了解月經生理
再來重新理解中醫經典對於月經的論述
會有新的一翻體會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