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陳先生是公司的高級主管
下班後常要應酬喝酒聚餐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右腳大腳趾的掌趾關節紅腫且劇痛
痛到無法走路
此時陳先生趕緊衝去看診
拿了消炎止痛藥回來
吃了兩三天藥後覺得症狀改善許多,也可以走路了
他於是自行停藥,也不再回診
把這疼痛當作一次偶發事件
可是!!!這樣做真的對嗎?
以下李醫師介紹現在醫學對於痛風的一些基本觀念
痛風簡介
痛風是一種慢性的代謝性疾病而導致尿酸過高
而尿酸結晶沉澱於軟組織中
就會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
痛風好發於男性(男:女=9:1)
鮮少發生在停經前的女性
因雌激素可幫助腎臟對於尿酸的排除
另外
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變和不當的飲食都和痛風有關係
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關係
按照定義
男性血中尿酸值>7mg/dL,女性血中尿酸值>6mg/dL即為高尿酸血症
雖說高尿酸血症者比起一般人更好發痛風
但也不表示血中尿酸值正常的人就不會發作痛風喔!!!
痛風的盛行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85年公布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報告
罹患高尿酸血症者高達270萬人
國內目前30歲以上的男性人口中
痛風的盛行率高達3.3%
而且近十年內呈現倍數成長
高尿酸血症的病因與分類
痛風的原因是因為尿酸過多而沉積於軟組織
而尿酸的堆積來自於製造過多和排泄過少
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的與繼發性的
1.原發性高尿酸血症(尿酸製造過多)
大部分原因未知(idiopathic)
少部分是來自於嘌呤(purine)代謝途徑的基因缺陷
如:HGPRT基因缺損
導致含氮鹼基無法回收利用
造成含氮鹼基(hypoxanthine、guanine)累積
進而代謝產物(尿酸)增加
稱為Lesch-Nyhan syndrome
病患會有神經系統異常、學習障礙、攻擊性或自殘行為
2.原發性高尿酸血症(尿酸排泄過少)
大部分原因未知(idiopathic)
3.繼發性高尿酸血症(尿酸製造過多)
肉類、海鮮、酒精等攝取過多
另外
myelo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chronic hemolytic anemia, cytotoxic drugs
psoriasis, severe muscle exertion
等疾病都可導致
4.繼發性高尿酸血症(尿酸排泄過少)
腎功能出了問題
比如說:脫水、腎功能急遽下降等
有一些藥物也要注意
diuretics、PZA、EMB、salicylates、keto等等
其中loop類的diuretics,如lasix要特別注意
我就曾在門診中幫一位阿嬤檢視用藥
直覺她最近才出現的高尿酸血症和新增的lasix用藥非常相關
果然請醫師調藥後
尿酸值就慢慢恢復正常了
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症狀
急性關節炎: 通常發作前五天會有關節隱隱作痛的預兆
通常在晚上急性發作
為單一劇痛關節炎(painful monoarticular arthritis)
如不治療
也會在3~10天內自行緩解
好發於大拇趾掌趾關節
也會發於腳踝、手腕,甚至膝蓋
通常會因一個事件引發
如:無節制的大吃大喝、手術、感染、脫水等
痛風石 : 尿酸結晶沉積於皮下組織和關節
如:手指、手腕、膝蓋、阿基里斯腱等等
腎病變 : 尿酸結石阻塞尿路、urate nephropathy(interstitial deposit)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 : 當然也有尿酸高,但無症狀的表現
痛風的診斷
病史
急性的關節炎,造成關節腫脹、發紅和發熱
關節炎發作的位置:腳趾、腳踝或膝蓋等等
血中生化值
血中的尿酸值可能會高(但憑此並不能完全確診)
WBC、ESR都可能會高
關節腔抽液
關節液中有尿酸結晶
影像學檢查
關節液中有尿酸結晶
痛風的治療用藥
急性期發作(抗發炎藥物)
NSAID類:如ibuprofen、indomethacin等
colchicine秋水仙素
慢性期預防(降尿酸藥物)
1.促進尿酸排泄藥:probenecid、benzbromarone、sulfinpyrazone
抑制近端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
需多配合喝水
2.抑制尿酸生成藥:allopurinol
抑制xanthine oxidase的作用
可抑制痛風石和腎結石的形成
副作用最劇烈的為過敏性皮疹
結論
回到一開始陳先生的案例
痛風初次發作疼痛難忍
於是就診拿止痛藥與秋水仙素
但慢性緩解期仍應持續服用降尿酸藥物
至於還需服用多久的藥物
則因人而異
這方面將於下一篇再加入中醫的觀點探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