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正真好呢?
因為脊椎骨是人體的中軸骨
就像一間房子的骨架一樣
如果結構好夠堅固
那自然也就可以用很久沒問題
本篇就要來介紹脊椎骨的骨骼結構與韌帶
脊椎骨概論
<圖片取自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
人體的脊柱(vertebral column)總共有26塊脊椎骨(vertebra)
頸椎(Cervical vertebrae)7塊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12塊
腰椎(Lumbar vertebrae)5塊
薦椎(Sacral vertebrae)1塊(由5塊融合而成)
尾椎(Coccygeal vertebrae)1塊(由4塊融合而成)
註: 頸椎、胸椎和腰椎為真椎,薦椎和尾椎為融合椎
脊椎並不是直挺挺的,從側面看有弧度的
原發性(初級)彎曲,如胸彎曲和薦彎曲
有助於胎兒蜷伏於子宮內
續發性(次級)彎曲,如頸彎曲和腰彎曲
頸彎曲助嬰兒抬頭(3個月)
腰彎曲助嬰兒直立(12個月)
註: 脊柱後凸(kyphosis): 胸椎多
脊柱前凸(lordosis): 腰椎多
脊柱側曲(scoliosis): 胸椎多
脊椎骨的典型結構
<T6 vertebra superior and lateral view from Netter>
一個典型的椎體包含以下: 椎體(body)、椎弓(arch)和突起(process)
椎體(Body)
<胸椎示意圖>
椎體承受主力,越往下承受力量越大故椎體也越大
如L5的椎體就是最大的
特別的是,C1無椎體,C2椎體特化有齒突(odontoid process)
胸椎的椎體具有與肋骨相關節之肋關節面
每一個肋骨與胸椎具有兩個關節面
1.肋骨頭---椎體: 典型肋骨R3~R9 X2,非典型肋骨R1、R2、R10、R11、R12 X1(註)
2.肋骨結節---橫突: R11和R12無
註: 典型肋骨R3~R9,其肋骨頭與兩個胸椎之椎體相關節,如R3之肋骨頭與T2和T3之椎體相關節(等高&其上)
非典型肋骨R1、R2、R10、R11、R12,其肋骨頭只與一個胸椎之椎體相關節
椎弓(Arch)
<胸椎示意圖>
椎弓前半為椎弓根(pedicle),後半為椎弓板(lamina)
椎體和椎弓共同形成椎孔(vertebral foramen)
椎孔是脊髓的所在
頸椎椎體小,故椎孔大;腰椎椎體大,故椎孔小
上下兩脊椎骨之椎弓根間為椎間孔(interverterbral foramen)
椎間孔有脊神經通過
另外,椎弓板的骨骼結構最為薄弱
因此常為HIVD減壓手術常用的切除部位
突起(Process)
<胸椎示意圖>
一個脊椎具有七個突起
分別是成對的橫突,成對的關節上突,成對的關節下突和棘突
<橫突(transverse process)>
1.頸椎的橫突具有橫突孔,椎動脈通過C1~C6的橫突孔,但不通過C7的橫突孔
2.胸椎的橫突具有與肋骨結節相關節之肋關節面(T11、T12除外)
3.薦椎的橫突融合成薦外側棘
<棘突(spinous process)>
1.頸椎棘突朝後下
胸椎朝後偏下
腰椎朝正後
所以lumbar puncture是水平進針
2. C7的棘突特別突,所以C7又稱尖椎、隆椎
3. 薦椎的棘突融合成薦正中棘
4.C1無棘突
5.C2~C6的棘突具有分岔(bifid)
<關節上突(superior articular process)>
1.與上一脊椎之關節下突相關節
2.一般關節上突朝上,但腰椎朝內方
<關節下突(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1.與下一脊椎之關節上突相關節
2.一般關節下突朝下,但腰椎朝外方
椎間盤(Intervertebral disc)
椎間盤共有23個
可是大家是否會覺得奇怪
明明有26塊脊椎骨,為什麼不是25個椎間盤呢?
因為C1和C2間沒有,薦椎和尾椎之間也沒有
椎間盤屬於纖維軟骨
上下兩椎體間形成微動關節
外圍是纖維環,附著前縱韌帶和後縱韌帶
中央是髓核,呈半液態構造,利於抗壓和變形
當髓核脫出壓迫到神經時
就是常見的椎間盤脫位(Herniation of InterVertebral Disc)(HIVD)
椎間盤脫位(HIVD)最常見的為L4~L5(壓迫L5)
L5~S1(壓迫S1)也相當常見
韌帶(Ligament)
由前至後分別為:
前縱韌帶(an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椎體前緣
後縱韌帶(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椎體後緣
黃韌帶(flavum ligament): 上下椎弓板間
棘間韌帶(interspinous ligament): 上下棘突間
棘上韌帶(supraspinous ligament): 棘突上
註: 1. 前寰枕膜為前縱韌帶之延伸
2. 覆膜為後縱韌帶之延伸
3. 後寰枕膜為黃韌帶之延伸
4. 頸部的棘上韌帶特稱項韌帶
前面提到因為腰椎的棘突朝正後方
所以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通常是水平進針
而中樞神經脊髓只到L1~L2處
故一般做腰椎穿刺通常選L3-L4或L4-L5下針
下針的過程依序會經過
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腦膜-蜘蛛膜-蜘蛛膜下腔(CSF的所在地)
特殊脊椎---寰椎、軸椎、薦椎
<圖片取自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
C1,又稱寰椎(atlas)
形似環狀,由前弓、後弓及兩個側塊構成
無椎體及棘突
與枕骨髁構成寰枕關節
司俯仰之動作(點頭)
註: Jefferson's fracture: 跳水、墜樓等頭頂垂直撞地,可造成C1之爆裂性骨折
<圖片取自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
C2,又稱為軸椎(axis)
椎體具齒突
與C1形成寰軸關節
司左右轉頭之動作(搖頭)
註1: Hangman's fracture: 絞刑、上吊因頸椎過度伸展,造成C2椎根之骨折
註2: 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沒有椎間盤及無椎間孔
第一和第二頸神經根離開脊髓後並不通過椎間孔,而直接沿椎體進入分佈區
因此,第一、第二頸神經較易遭受直接外傷
其神經也不受椎間孔壓迫的可能性
<圖片取自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
薦椎,又叫做薦骨、骶骨
重要的幾個構造如以下
1. 薦孔(sacral foramen): 共有4對,是薦椎的椎間孔
2. 薦裂孔(sacral hiatus): 椎孔底下的開口,位於背側,終絲通過
是lower epidural anesthesia(caudal analgesia)操作處,可由體表觸之
3.薦岬(promontory): 椎體前上方,與恥骨聯合間距離為真骨盆入口前後徑
4.薦正中棘: 棘突之融合
5.薦外側棘: 橫突之融合
6.薦角: S5之關節下突
7.薦三角(sacral triangle)
薦三角為薦椎在體表的投射位置
其底(base)位於髂骨後上棘的連線(約在S2高度)
其尖(apex)朝向尾椎
參考資料: 趙俊彥:人體解剖學,及第出版社,台中市2009
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