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不論中醫、西醫減重門診都很盛行
因為現代人越來越重視自己的體態與健康
但想要減肥的人通常會面臨一個困難
<我該找西醫還是中醫呢?>
本篇介紹兩者的減重方法
並提出個人的減重選擇建議
<圖為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
認識肥胖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定義的台灣成人肥胖標準
BMI<18.5:過輕
18.5≦BMI<24:正常體重
24≦BMI<27:過重
BMI≧27:即為肥胖
不過,隨著科技進步,BMI並不是唯一用來評估肥胖的客觀參考數據
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和腰圍都可列入評估
皮下脂肪
體脂肪率主要指的是皮下脂肪,附著於皮下,有緩衝和抵抗寒冷的效果
年輕女性因為要承受懷孕和生產,皮下脂肪就更容易堆積
皮下脂肪尤其容易堆積在下半身,因此造就了所謂<西洋梨形身材>
男性正常範圍為18~30歲之間14~20%,30歲以上17~23%
女性正常範圍為18~30歲之間17~24%,30歲以上20~27%
男性體脂率大於25%為肥胖,女性體脂率大於30%為肥胖
內臟脂肪
內臟脂肪是指附著在腹部、胃腸周圍的腸系膜上的脂肪組織
可以支撐固定內臟
適量的內臟脂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
但內臟脂肪的增加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都有很大的關係
標準:女生2~4,男生4~6
肥胖:10~14
危險:15以上
腰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
腰圍是代謝症候群的其中一項危險因子
男生腰圍超過90公分(約35.5吋),女生腰圍超過80公分(約31吋)極為肥胖
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肥胖不僅影響外觀、自信和社交,也對身體有許多不良影響!
慢性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體能衰退、冠心病等
婦科疾病: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不孕症等
對孕婦的影響: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嬰兒先天缺陷等
腫瘤: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等
其他:骨關節炎、下背痛、腦中風、呼吸中止、心理疾病等
西醫減重
目前西醫治療肥胖主要有以下:
飲食控制
運動
藥物治療
外科治療
飲食控制、運動是最基本的
但25歲以後基礎代謝率就會開始下降
因此常需要藥物介入來輔助
而真正需要外科手術是病態性肥胖(BMI>40)
對身體的傷害和副作用都相對大
如腹腔鏡可調控式胃束帶手術或部分胃腸切除等
本篇著重介紹藥物的方面,目前西藥治肥胖主要有以下幾種:
食慾抑制劑
原理:作用在下視丘的食慾中樞,可抑制因情緒壓力引起的暴飲暴食
副作用:長期使用易引起中樞神經副作用,如失眠、亢奮、頭痛、煩躁等
也有心血管系統副作用,如心跳加速、血壓升高等
新陳代謝促進劑
原理:提升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增加基礎代謝率
副作用:全身發熱、口乾舌燥、精神亢奮、失眠、呼吸快、心悸等
脂肪分解促進劑
原理:經由人體生化反應的過程來提高脂肪細胞分解的速度,需搭配其他藥物憶起使用效果較佳
副作用:較小
脂肪吸收抑制劑
原理:減少油脂類的吸收,於吃肉類大餐前使用效果較佳
副作用: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流失
便祕治療劑
原理:便秘使得多餘的油脂及醣類重覆被吸收
副作用:藥物依賴性
中醫減重
目前中醫治療肥胖主要有以下:
飲食控制
運動
藥物治療
埋線
針灸
耳針
本篇著重在藥物的部分
中醫是會先收集病人的症狀,做出辨證分型,再給予相對的用藥
中醫對於肥胖的病因主要以脾虛、腎虛、肝鬱為本
痰、熱、濕、血瘀、膏脂為標
臨床上針對肥胖的病人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
脾虛痰濕
病因病機:脾為生痰之源,痰無處不到,堆積於身體各處
症狀: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脈沉細、舌淡苔膩
治法:健脾利濕
處方:香砂六君子類
胃腸實熱
病因病機:腸胃積滯不化,鬱久化熱
症狀:頭暈、消穀善饑、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飲、脈滑數、苔膩微黃
治法:清熱通腑
處方:甘露消毒丹、葛根芩連湯類
肝鬱氣滯
病因病機:肝鬱導致身體機能下降,代謝減低
症狀:胸脅脹悶,胸脘痞滿、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脈細弦、苔薄舌暗
治法:疏肝解鬱
處方: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類
脾腎陽虛
病因病機:脾腎陽虛則水泛,造成水液代謝失常而浮腫
症狀:疲乏無力、腰痠腿軟、陽痿陰冷、脈細無力、舌淡苔薄白
處方:濟生腎氣丸、陽和湯類
李醫師對於中西醫減重的個人心得
西醫主要是以藥物的機轉來用藥
而且藥效較強、副作用較多
一旦停止用藥
很容易有復胖的情形出現
相對於西醫來說,中醫是以調整體質為出發點
雖然速度較慢
目標設在3~4個月減5~15公斤左右
但卻更能避免體重降太快而出現的溜溜球效應(體重反彈)
所以就我的觀點
除非是已危及生命的病態性肥胖(需要減重手術)
中西醫的選擇我會比較推薦先嘗試中醫
最後再提一次雖然不吸引人但卻是真理的結論
減重的終極目標在於不復胖(不然努力就白費了啊?!!)
減重仍應以飲食和運動為本
不論中藥或西藥
都只是輔助病患成功達成抑制食慾和建立運動習慣的目標而已
正確飲食和規律運動仍是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