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腹壁這區的學習重點有
一、肌肉: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錐狀肌等
二、鼠蹊部相關韌帶: 腹股溝韌帶、反轉韌帶、髂恥弓、腔隙韌帶/陷窩韌帶、恥骨梳韌帶、聯合腱等
三、前腹壁的分層構造
四、腹股溝管: 構造、內含物
五、腹股溝疝氣與股疝氣
了解以上內容除了醫師國考解剖無往不利外
對於中醫執業時的幫助就是腹部的穴位針灸埋線
會更清楚定位與深度!
前腹壁學習大綱
一、前腹壁肌肉: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錐狀肌等
二、鼠蹊部相關韌帶: 腹股溝韌帶、反轉韌帶、髂恥弓、腔隙韌帶/陷窩韌帶、恥骨梳韌帶、聯合腱等
一、前腹壁肌肉: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錐狀肌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Superficial Dissection from Netter>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muscle)
腹外斜肌參與形成以下結構 :
腹外斜肌腱膜(aponeurosis) 、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 、腹股溝管淺環(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腔隙韌帶(Lacunar ligament) 、白線(Linea alba)
起點: 第5~12肋骨外側面
止點: 白線(linea alba)、髂嵴(iliac crest)、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耻骨結節(public tubercle)、耻骨嵴(public crest)
主要作用: 增加腹內壓,協助咳嗽、嘔吐、排便排尿、用力呼氣動作、分娩等;協助旋轉軀幹
神經支配: T7~T12、L1
註: 白線(Linea alba)上自劍突,下至恥骨聯合
為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錐狀肌之止端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Intermidiate Dissection from Netter>
腹內斜肌(Internal oblique muscle)
腹內斜肌參與形成以下結構:
腹股溝鐮(Inguinal falx)、提睾肌(Cremaster m.) 、白線(Linea alba)
起點: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髂嵴(iliac crest)、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
止點: 白線(linea alba)
主要作用: 增加腹內壓,協助咳嗽、嘔吐、排便排尿、用力呼氣動作、分娩等;協助旋轉軀幹
神經支配: T7~T12、L1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Deep Dissection from Netter>
腹橫肌(Transverse abdominis muscle)
位於最內層
起點: 第7~12肋骨外側面、胸腰筋膜、前2/3髂嵴、腹股溝韌帶
止點: 白線(linea alba)
主要作用: 增加腹內壓,協助咳嗽、嘔吐、排便排尿、用力呼氣動作、分娩等;協助旋轉軀幹
神經支配: T7~T12、L1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Intermidiate Dissection from Netter>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muscle)
腹直肌參與形成以下結構:
腱劃(Tendinous intersections) 、半月線(linea semilunaris)
起點: 耻骨嵴(public crest)與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
止點: 劍突(xiphoid)與第5~7肋軟骨(5th-7th costal cartilages)
主要作用: 增加腹內壓,協助咳嗽、嘔吐、排便排尿、用力呼氣動作、分娩等;協助旋轉軀幹
神經支配: T7~T12
註1: 腹直肌被白線(Linea alba)分為左右兩側
外緣為半月線(linea semilunaris)
每側有特殊的構造名為腱劃(Tendinous intersections),將肌纖維給劃分成塊
註2: 腱劃(Tendinous intersections)將腹直肌肌纖維劃分成塊
大部分人有三對,少部分人有四對
第一條腱劃的位置通常在肋緣(Costal margin)高度
第二條通常在肋緣以下肚臍(Umbilicus)以上
第三條位置則會落在肚臍高度
錐狀肌(Pyramidalis muscle)
錐狀肌是一塊小的三角形肌肉,位於腹直肌前表面和腹直肌鞘之間
起點: 耻骨嵴(public crest)與恥骨聯合(pubic symphysis)
止點: 白線(linea alba)
主要作用: 加強腹直肌
神經支配: T12
二、鼠蹊部相關韌帶: 腹股溝韌帶、反轉韌帶、髂恥弓、腔隙韌帶/陷窩韌帶、恥骨梳韌帶、聯合腱
<圖片來源: https://www.lloydrelease.com/groin-pain/>
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Poupart's ligament):
腹外斜肌的腱膜下緣特化為腹股溝韌帶
在骨盆的髂前上棘(ASIS)和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之間
鼠蹊管之外下方
反轉韌帶(reflected inguinal ligament):
在恥骨結節的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一個三角形裂隙,叫作腹股溝管淺環
其內側腳附著於恥骨聯合,外側腳附著於恥骨結節
外側腳的部分纖維向內側翻轉,經內側腳的後方參與腹白線的構成,叫做反轉韌帶
髂恥弓(Iliopectineal arch):
腹股溝韌帶和髖骨的髂恥隆起(iliopubic eminence)和之間
腔隙韌帶/陷窩韌帶(lacunar ligament/Gimbernat's ligament):
腹股溝韌帶內側的一小部分腱膜向下向後外側蜷曲
連於恥骨線(pecten pubic)(pectineal line)
恥骨梳韌帶(pectineal ligament/Cooper ligament):
腔隙韌帶到達恥骨線後與外骨膜加厚所形成,連接至髂恥弓
聯合腱(conjoint tendon):
由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肌腱構成,內下方附著於白線、 耻骨嵴與恥骨梳(pubic pecten)
<L2~L3處之腹部橫切面圖 from Netter>
前腹壁構造(由淺至深)
皮膚(Skin)
淺層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淺層筋膜又分為脂肪層(fatty layer, Camper fascia)和膜層(membranous layer, Scarpa fascia)
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腹直肌
腹橫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
腹橫筋膜往下延伸為股鞘(femoral sheath)
腹膜外脂肪(Extraperitoneal fat)
壁層腹膜(Parietal peritonium)
<Rectus Sheath: Cross Section From Netter>
腹直肌鞘(Rectus sheath)包裹腹直肌
前層有腹外斜肌腱膜與腹內斜肌腱膜的前層癒合而成
後層由腹內斜肌腱膜的後層與腹橫肌腱膜癒合而成
在臍下4-5cm以下
構成鞘後層的腹內斜肌腱膜後層和腹橫肌腱膜,完全轉至腹直肌前面
參與構成鞘的前層,所以此處缺乏鞘的後層
從後方觀察腹直肌鞘時,可見後層的游離下緣為凸向上方的弧形線,稱弓狀線(arcuate line)
此線以下的腹直肌後面直接與腹橫筋膜相黏
用示意圖來看會更清楚更容易記憶
腹直肌鞘分成前後兩層
弓狀線以上(ASIS之間的連線、肚臍與恥骨結節之中點)
腹直肌鞘前層(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腱膜)
腹直肌鞘後層(腹內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
弓狀線以下(ASIS之間的連線、肚臍與恥骨結節之中點)
腹直肌鞘前層(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腱膜、腹橫肌腱膜)
腹直肌鞘後層(缺,位於腹橫筋膜之上)
<Inguinal canal and Spermatic cord From Netter>
鼠蹊管,又稱腹股溝管(inguinal canal)
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由外上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盤膜裂隙
長4~5cm,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
腹股溝管有四個壁及內外兩個環
腹股溝斜疝即從內環斜行向下,經腹股溝管至外環而突出
腹股溝管之淺環、深環
淺環(superficial ring)由腹外斜肌腱膜形成
深環(deep ring)由腹橫筋膜形成
註: 腹外斜肌腱膜形成鼠蹊管之前壁及淺(外)環
腹橫筋膜形成鼠蹊管之後壁及深(內)環
腹股溝管之四壁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後壁: 腹橫筋膜
下壁: 腹股溝韌帶
上壁: 腹內斜肌及腹橫肌下緣
腹股溝管之內含物
男性: 精索(spermatic cord)
女性: 子宮圓韌帶(round ligament of uterus)
兩性: 皆含髂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ligament)
註: 精索內含輸精管(ductus deferens)及其支配血管、睪丸動靜脈、淋巴管、生殖股神經
鞘膜、內精筋膜、中精筋膜、外精筋膜
<前腹壁內側觀 from Netter>
海氏三角
首先先來了解一個重要的解剖標記---海氏三角(Hasselbach's triangle)
內界: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muscle)
外界: 下腹壁動脈(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下界: 腹股溝韌帶(inguinal ligament)
海氏三角為腹壁最薄弱處
直接型疝氣好發部位
註: 下腹壁動脈為外髂動脈的分支
途經腹股溝管深環內側
上經弓形線,位於腹直肌後方
與上腹壁動脈吻合
<股鞘與腹股溝管 from Netter>
腹股溝管
前面提到過了
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2的上方
是由外上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盤膜裂隙
股鞘為腹橫筋膜及髂筋膜之向下延伸
包含了股動脈、股靜脈和股管
<圖片來源: https://www.tyh.com.tw/b_health_s.php?new_id=2156>
鼠蹊部最常見的疝氣九成是腹股溝疝氣
不到一成是股疝氣
<圖片來源: https://www.tyh.com.tw/b_health_s.php?new_id=2156>
間接型腹股溝疝氣
佔腹股溝疝氣的60~70%
常見於嬰幼兒、青少年或年輕男性
疝氣經由沒閉鎖的腹膜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脫出,常進入陰囊
直接型腹股溝疝氣
佔腹股溝疝氣的30~40%
常見於中老年男性
疝氣經由腹股溝內側窩(即Hesselbach三角)突出,一般不進入陰囊
股疝氣
當腹壓增高時
腹腔內容物可經股環凸至股管
最後由隱靜脈裂孔凸出形成股疝
參考資料: 趙俊彥:人體解剖學,及第出版社,台中市2009
Netter人體解剖學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