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是一位勤奮的上班族
他平常上班時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
下班回家時仍要對著電腦處理堆的像山一樣高的文書作業
而且他說他睡前時還要用手機完成很多事
最後再玩個小遊戲放鬆一下心情
直到近幾個月
他突然發現右側肩背處非常疼痛
有時連右側肩膀、上臂和前臂也很痠痛
忙碌的他自行吃了止痛藥
但長時間打電腦時他仍痛的扭來扭去
於是他就來看診了
經過醫師詳細的檢查
發現他得的是現代非常常見的文明病---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什麼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Myofascial pain syndrome)不是一種特定疾病
而是人體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下所出現一系列症狀的總稱
可能的症狀包括:肩背痛、頭痛、腰酸背痛、腿痛...等等
它的特點就是局部肌肉的疼痛,引發某些特定部位也跟著痠痛!
不過,病人常常會把注意力放在<被引發點>(疼痛反射區)
而忽略了原本的病源<引發點>(激痛點)
這也常常造成醫師的誤診
比如說上背或肩胛的引發點常引起上臂和前臂痛而誤診為頸椎壓迫
臀肌引發點常造成大小腿痛而誤診為坐骨神經痛
頸部肌肉的引發點常造成側頭痛而誤診為偏頭痛
不過,只要是有經驗的醫師
仔細的評估病人疼痛的位置、細心地找出疼痛引發點
就能夠短時間內有很好的療效~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原因
長期姿勢不良、過度使用肌用、情緒壓力緊張等都是常見原因
但還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軟組織病變
包括軟骨、肌腱、韌帶、滑囊及關節病變
如:脊椎滑脫、神經根壓迫、脊椎側彎等等疾病
身體會採取自主性保護措施
以避免軀體活動去刺激到該病變部位
阿是穴與肌激痛點療法
簡介
阿是穴與激痛點療法是目前治療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最有效的療法
往往能立即緩解病人的疼痛!
有別於傳統針灸循經取穴或遠處取穴的模式
以按壓尋找激痛點並進行針刺治療
達到疼痛緩解的目的
阿是穴是古代名醫孫思邈所提出
肌激痛點是美國女醫師Dr.Travell所提出
雖然名稱不一樣
但實際上指的都是壓痛的位置~
治療原理
根據研究指出
激痛點內主要有不正常的神經肌肉交接終板和不正常的感覺神經末梢
神經末稍之乙醯膽鹼過量游離而形成<肌緊繃帶>
再經由周邊神經敏感化的過程,把訊息傳回脊髓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稱為<肌激痛點神經連結>
只要一點小刺激
就能引起大腦感受到局部的強烈痛覺
而我們用局部壓痛點針刺的方法
能夠將不正常的<肌激痛點神經連結>破壞而達到立即止痛的效果
診斷
臨床醫師在觀察這類病患時
一定要注意局部的肌肉疼痛、肌肉緊張、激痛點和傳導痛
並小心與器質性疾病作鑑別診斷
肌激痛點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個:
局部性:病人通常可用手指出疼痛的部位,根據病人主觀感受疼痛的範圍
可以去思考這是疼痛反射區還是這就是原發疼痛部位
壓痛:以手指強力施壓,若非激痛點,正常來說是可以忍受的
但若是激痛點,可引起強烈的不適感
肌緊繃帶:其實很像我們俗稱的<筋結>,任何一個肌激痛點皆在肌緊繃帶上
摸起來會比正常肌肉硬,張力也較大
引傳痛:也就是疼痛反射區,透過脊髓神經的傳遞連結,肌激痛點也會傳到別處
而形成病人的主訴疼痛區,故醫師應仔細尋找原發位置
治療方法
首先做肌肉觸診,可觸診到一條較硬的索狀緊繃帶
在緊繃帶上按壓,可以找到一個特別敏感的痛點,那就是肌激痛點
按壓肌激痛點可引起患者局部痠、麻、痛
甚至有引傳痛
這時在肌激痛點下針
必須做到有局部抽搐反應(low twitch response)
也就是類似針灸所說的得氣
這樣止痛效果會很明顯~
再配合後續的電療與推拿手法
療效滿意度會更高
結語
現代社會中由於壓力與3C產品的普及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已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疾病
首先要透過尋找肌激痛點來達到疼痛控制
並找出引起肌激痛點的病因
如姿勢、壓力或脊椎滑脫等病變
衛教病患避免不良姿勢或治療潛在病因
避免再度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