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探討乾癬的各種資訊,如:病因、分類、診斷、治療和保養等等
就把自己當作一個警探
把乾癬當作一個犯人
拿著放大鏡細細檢視它的每一個細節吧!
前言
乾癬是一種因免疫失調而導致的皮膚疾病
一般人的角質層代謝約為28天
但乾癬患者的角質層代謝速度為一般人的4倍
乾癬盛行率最高的種族是高加索白人(2%)
在台灣,根據健保就醫紀錄
每年因乾癬而就醫的人數約有8萬人
男女發生率差不多相等
在任何年齡均有可能出現乾癬
男性平均年齡35.5歲,女性平均年齡30.4歲
乾癬並不會傳染
但因為皮膚上的病灶往往很大片又很嚇人
造成患者社交上的恐懼甚至有怕被人排斥的陰影!
乾癬的成因與危險因子
根據多年來的醫學研究
最可能的原因還是遺傳的因素
如果雙親和一個兄弟姊妹有乾癬的話,得病率是50%
如果只有一個兄弟姊妹有乾癬的話,得病率是8%
目前有一些基因已被定位出來和乾癬有關
如: PSORS1~9、HLA-Cw6、CCHCR1、CDSN等等
而病理機轉為和TH1 cell(第一型輔助T細胞)有關的一連串免疫失調
相關的cytokine(細胞因子)和chemokine(趨化因子)有以下:
interferon-γ、interleukin 2、interleukin 12、TNF-α等等
除了遺傳因子是最直接的相關外
其餘的一些加重因子和誘發因子還有以下:
1.外傷: 有些患者在受傷的地方會長出乾癬,叫種現象又叫做Koebner phenomenon
2.感染: 目前知道鏈球菌感染可能會導致滴狀乾癬(Guttate psoriasis),另外,愛滋病病毒(HIV)也可能會誘發乾癬
3.抽菸、喝酒、肥胖: 三位一體,我把它們放在一起了,這三位也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
4.藥物: β-blocker、Lithium、ACEI、抗瘧疾藥、類固醇...都有可能誘發
5.冬天: 可能和冬天日照較少、濕度和溫度有關
6.內分泌: 懷孕婦女的乾癬狀況通常會改善,可見和賀爾蒙變動有關
7.解剖位置: 某些部位特別容易發病,如: 頭皮、肘及膝,可能與這些部位表皮增生速度較快有關
8.維生素D缺乏
9.壓力
乾癬的分類與臨床特徵
乾癬的皮膚病灶的形態相當多樣化,臨床上主要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慢性斑塊型乾癬(Chronic plaque psoriasis)
2.滴狀乾癬(Guttate psoriasis)
3.對磨處乾癬(Inverse psoriasis)
4.紅皮型乾癬(Erythrodermic psoriasis)
5.膿疱性乾癬(Pustular psoriasis)
以下分項一一介紹
慢性斑塊型乾癬(Chronic plaque psoriasis)
慢性斑塊型乾癬是最常見的乾癬類型,佔了約80%
最好發於手肘、膝蓋伸側、頭皮和耳後
有四個特點
1.界線清楚的紅斑: 代表著疾病對血管的攻擊
2.脫屑: 代表著疾病對表皮的攻擊,因此又叫做銀屑病
3.Auspitz sign: 在病灶上稍微刮去皮屑可看到輕微的出血
4.Koebner phenomenon: 從皮膚的創傷處出現新的皮膚病灶
滴狀乾癬(Guttate psoriasis)
好發於小孩與年輕人
突然出現許多小的(2mm-1cm)乾癬狀papule和plaque
好發於近端四肢和軀幹
通常與鏈球菌喉部感染有關
也可見到Auspitz sign
對磨處乾癬(Inverse psoriasis)
在皺褶部出現的乾癬,如腋下、胯下和會陰等處
病灶界線很明顯
因為皺褶處較為潮濕
通常不以脫屑表現,而以浸濕(marcerated)的病灶表現
常為亮紅色且有裂痕
紅皮型乾癬(Erythrodermic psoriasis)
患者會出現全身皮膚發紅、大量脫屑
影響範圍通常大於體表面積的70%以上
因為皮膚大面積受損
易有繼發性感染、脫水而引起電解質不平衡
也可能因蛋白質流失導致水腫和水份流失導致心肺負擔
紅皮性乾癬可由慢性斑塊乾癬慢慢進展而成
全身性膿疱型乾癬也可轉變成紅皮症此時膿疱減少或消失
膿疱性乾癬(Pustular psoriasis)
患者的紅斑上可能出現黃色無菌性的膿皰
又分成以下兩型
1.全身膿疱型乾癬(generalized acute pustular psoriasis): 又稱pustular psoriasis of von Zumbusch
在數小時內,全身出現了大量的紅斑
其上帶有許多針尖大的膿皰,較嚴重時膿疱會融合而成膿疱湖
未來可能會出現尋常性乾癬(psoriasis vulgaris)
2.局部膿疱型乾癬: 即掌蹠膿疱症(palmoplantar pustulosis)
反覆復發,但局限於手掌和腳掌
產生許多無菌的膿皰,接著會慢慢轉成暗紅色的結痂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引發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雖然主要病灶表現在皮膚
但目前已知會增加其他共病的發生
最常見的為乾癬性關節炎
其他的還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
憂鬱症、脂肪肝、眼睛葡萄膜炎,自體免疫疾病(如:克隆氏症)等等
因此不可輕忽定期追蹤檢查
乾癬的診斷
病史詢問&皮膚檢查
通常醫師靠著完整的病史詢問和理學檢查就足夠診斷出乾癬了
不一定需要實驗室檢查與皮膚切片
病史詢問會問到是否有家族病史、長在哪裡、多久了、是否有經過什麼治療、
是否皮膚有受傷(Koebner phenomenon)...等等
皮膚檢查會詳細看病灶
是否有界線明顯的紅斑與銀色皮屑
若在病灶上稍微刮去皮屑是否可看到輕微的出血(Auspitz sign)...等等
皮膚切片
乾癬一般可由臨床診斷
在可疑個案作病理切片可能有幫助,但可能引起局部切片處乾癬惡化
皮膚切片上可看到
表皮層(尤其是角質層)增厚許多、血管擴張
也可看到Munro's microabscess(neutrophil的聚集)
實驗室檢查
乾癬患者的血液實驗室檢查通常不具特異性
除了全身膿疱型乾癬和乾癬性紅皮症之外,多數病人都無異常
乾癬的治療
乾癬的治療主要分成外用藥、紫外線療法和全身性治療
醫師會根據病灶的大小、病情的嚴重度、病人配合度、
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肝腎功能、免疫功能等)、藥物費用等等來選擇藥物
一般來說
越輕微、越小範圍的乾癬,可以選擇外用藥物治療
如果範圍較大、全身性症狀較多時
可以考慮使用照光治療,或者是全身性的口服以及針劑類的藥物
外用藥
1.外用維生素D及衍生物: 主要作用是抑制角質細胞分化,如: calcipotriol(Daivonex 得膚寧)、calcitriol(Silkis 施革欣)
2.焦油
3.外用維生素A酸: 透過改善角化的作用來減少脫屑症狀,如: Tazarotene(Zorac 羅膚格)
4.類固醇: 要注意停藥後的復發,但目前仍是最常使用、費用最低的治療!
5.保濕劑
紫外線療法
1.中波紫外線光療(UVB): 其中窄波UVB(311 nm波長),對於乾癬的治療特別有效
2.光化學療法(PUVA): 口服psoralens感光劑加上UVA來治療乾癬
全身性治療
1.口服methotrexate(MTX): 乾癬治療的第一線用藥!!!
2.口服cyclosporine
3.口服維生素A酸: acitretin(Neotigason 新定康癬)
4.生物製劑: 中和腫瘤壞死因子的單株抗體adalimumab(Humira復邁)、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融合蛋白etanercept (Enbrel恩博)
乾癬的保養
乾癬的保養就是避開其危險因子
讓我們再複習一下乾癬的危險因子
外傷、感染、抽菸、喝酒、肥胖、藥物、冬天、內分泌、解剖位置、維生素D缺乏、壓力...
所以就是盡量避免以上這些就對啦~~~
結語
雖然目前對於乾癬的發病機轉尚未完全了解
但仍有許多療法可控制病情
乾癬雖不會傳染
但體表的病灶時常會造成患者社交障礙與自信心受損
故應積極治療與重視平時的皮膚保養!
參考資料
1.美的好朋友---乾癬如何治療、保養與預防?醫師3大關鍵解答
4.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 上課資料 蔡易臻醫師
延伸閱讀: 【濕疹的西醫治療】認識惱人的濕疹 ★ 濕疹真的不能用類固醇嗎?
【皮膚科】認識基本的皮膚構造 ❤ 擁有美麗的肌膚從認識肌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