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在台灣目前最常見的就是水煎藥和科學中藥藥粉了

許多人都很好奇

究竟兩者誰的濃度夠、療效佳?

是本篇李醫師要探討的重點

 

 

前言

先來說一下本篇的寫作動機吧!

李醫師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現了一篇被轉傳很多次的報導

《謠言終結站》科學中藥加澱粉藥效差? 中醫師和藥師︰不輸水藥

我很認真的把內容看完了

客觀的分析內容

裡面所講的中藥製作過程

包括藥材比例、浸膏和賦形劑都是對的

但文章中光憑以下這段話

一般濃縮藥粉是由5到10倍的中藥材濃縮而成,換算還原後,與醫師開出中藥帖差不多

就斷定說科中效果不輸水藥

未免有失偏頗

而且這樣講實在太籠統

還是需要經過實際的計算比較有公信力

 

 

科學中藥的製程

科學中藥是現代的產物

因為現代人忙碌無暇自煮湯藥

因此藥廠就發明出了簡便、適合隨身攜帶的科學中藥藥粉!

科學中藥的原料藥材和傳統水煎藥差不多

若是複方的話

目前政府有規定必須按照古籍經典的比例來調配裡面的藥味

將原料藥材煎煮萃取成濃縮藥材,也就是浸膏

浸膏為液體

不易保存與攜帶

因此會再加上賦形劑(澱粉、植物纖維等等)把藥變成粉末狀

總結以上

科學中藥大概的製程就是

原料藥材--->濃縮萃取成浸膏--->加入賦形劑變成藥粉

 

 

實際來算算看

了解以上科學中藥的製程後

就會知道濃縮中藥的含量評估有兩個主要因素:

一、生藥與浸膏比,二、浸膏與賦形劑比

以下李醫師就拿剛好看到的藥---莊松榮藥廠的黃芩科學中藥舉例實際計算

生藥:浸膏=1.2:0.5=2.4:1

浸膏:賦形劑=0.5:0.5=1:1

所以說要是吃2g的黃芩藥粉,換算成生藥約為2.4g

黃芩是常用的清熱燥濕和清熱解毒藥

一般水藥建議用量為3~9g

一天要吃到黃芩藥粉6g,換算成生藥也才7.2g而已

而且根據症狀

通常中醫師不會僅僅開一味單味藥

而是會有幾個單方和複方一起開

要達到有效劑量

那患者一天要吃到20多克甚至30克

所以文章中說藥粉換算還原後

與中醫師開出的中藥帖差不多

實在是很籠統不科學的說法

 

 

科學中藥和水藥優缺點比一比

兩者各有優缺

以下就來個超級比一比

 

1.濃度(水藥勝)

以上述黃芩的例子來說

6g的黃芩藥粉換算成生藥材約為7.2g(約為2錢)(註:1錢=3.75g)

黃芩2錢煮成水藥非常容易入口

但一天要吃6g的藥粉可是件苦差事

目前中醫師一般用藥粉單味藥通常開0.5~2g不等

而水藥錢數則很靈活

因此我覺得水藥濃度效果會較好

除非說藥粉真的吃到很大量

但以目前健保一天只給付藥費31元的情況下

開20、30多克實在是讓診所經營吃不消...

 

2.價錢(科中勝)

目前健保制度下

健保一周的藥費部分負擔是40元

而水藥是自費品項

通常一帖價錢在200~300元不等(視錢數和是否有高貴藥材而定)

不過一分錢一分貨

得到的濃度、個人精緻醫療絕非科中可比擬

 

3.靈活度(水藥勝)

這是指對醫師配藥的靈活度而言

前面有提到

科中的複方比例一定是依照古籍經典所設定

但每位患者的情況不同

君臣佐使的設定和劑量也需稍作增減

此時水藥的靈活度絕對比科中大很多

有開水藥的醫師就知道

水藥內容如何穩當妥貼

切中病情

使之迅速見效

不僅僅是醫療

更是一門藝術

 

  4.方便度(科中勝)

現代人真的太忙了

根本沒時間慢慢來自己煎藥

因此一包一包的藥粉的確很方便

但別忘了

現在大部分中醫醫療院所或中藥店都有提供代煎服務

直接把水藥弄成一包一包的

加熱就可以喝了~~~

 

 

結論

李醫師覺得醫師寫文章或接受醫療採訪時都需要以很慎重的心態來面對

負擔起大眾衛教的責任

像我覺得以下這篇就寫得很棒

水煎藥、科學中藥誰有效?10個建議讓藥效更好

 

臨床上我遇到患者

會考慮非常多的層面來給出要吃科中還是喝水藥的醫療建議

比如說: 經濟狀況、病症嚴重度、患者自覺不舒服程度、患者服藥順從性等等

科中與水藥兩者實在沒有孰優孰劣

有的只是患者更適合哪者而已!

 

 

 

 

 

 

 

 

 

 

 

 

arrow
arrow

    李咏軒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